2010年5月18日 星期二
便秘系列之一:瞭解便秘
便秘:
古代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說:“腸道隨著年紀增長而懶惰”
有人類歷史以來,便秘便隨著歷史記載而存在,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紀錄有關於便秘的治療是源於古代的埃及,至少約四千年以前,一位醫生被要求去治療法老王的便秘問題,如果治療不成功,就得要入獄。當他苦思治療方式時,他沿著尼羅河堤岸行走,他看到河邊一隻長頸水鳥把嘴打開裝滿水,再轉過長頸朝肛門部位把水噴去,他把這當成是Thoth(鳥頭人身的形象,主管知識、秘密、書寫等等的埃及神明)神的啟示,於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被記載的灌腸治療便被運用於治療法老王的便秘,而當然獲得極佳的效果,這一位醫師便被加封為“皇家腸道守衛”。
然而歷史上最出名的便秘患者,就是“馬丁路德”。這一位帶領成千上萬基督信徒離開天主教堂的人,其最出名的反對羅馬教皇95論文,即大多是完成於其“das klo”時,也就是上廁所時。
而遠古的印度醫學“阿育吠陀”中也詳細記載了治療便秘的方式,如不要穿著緊身衣物或是勒緊皮帶,多喝水或是鮮奶,或是每天早上吃三到五顆李子乾。而在中醫當中,歷代推崇的傷寒論與金匱要略當中也都有許多辯證與治療的方式。
便秘,是一種症狀的總和,所以基本上並不能稱之為疾病,最多僅可稱之為病症。通常僅僅有一部份的便秘病患會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因此,便秘在群眾之間的盛行率調查上便有很大的差異。在北美洲,其盛行率約介於3%~28%之間,大多數調查是介於15%~19%之間。在亞洲,則是大約介於15%~20%之間。基本上東西方差異並不大。
依據Rome Criteria II 或是Rome Criteria III的定義,便秘主要是有六大症狀。包含解便時須極端用力、感覺解便排不乾淨、覺得肛門出口處有阻塞感、硬便、需要藉由手的幫忙才能順利排便以及一週排便次數少於三次等六項。
一般醫生都是以最後一個症狀,也就是次數少於每週三次為診斷標準,而大多數民眾前來求診則多是以排便困難,硬便等症狀為主訴,這也是所以造成調查上盛行率有極大差異的原因。依照美國胃腸道醫學會2005年治療準則的建議,只要是病人主訴是不滿於排便的現況,合併有上訴六大症狀之中任何兩種,就應該列便秘為診斷。
便秘既然是一種症狀,那麼造成這一症狀的原因有哪些呢?一般的區分方式可分為Primary constipation 與 Secondary constipation.。所謂原發性便秘(primary constipation)指的是沒有其他可知的病因所造成的便秘。這可以簡略區分為三大類:腸道蠕動正常型,腸道蠕動緩慢型,以及骨盆腔肌肉協調失常型。而次發性便秘(secondary constipation)則可以有內分泌失調(如甲狀腺功能低下)、電解質失調(如高血鈣症候)、腸道腫瘤(如大腸癌)、腸道手術後造成之慢性腸阻塞以及長期使用抗憂鬱劑或是嗎啡類止痛藥等藥物副作用造成之便秘等等。
在診斷便秘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病史的完整性,除症狀表現的時間長短、強度等等之外,還要包含過去病史、手術史、藥物史、以及飲食日記等等。最重要的是要詢問是否有“警報症狀”。所謂的警報症狀包括有:短時間內腸道習慣改變、體重下降、大便出血、容易疲倦、貧血、大便有潛血反應、家族史中有癌症病史、還有年紀大於五十歲(最近有文獻指出應下降到四十歲)等等,就應該要做一完整的大腸檢查。最好是大腸鏡檢。
一般情形之下,如果沒有所謂的警報症狀出現時,應該就開始採用針對症狀的廣泛性治療。一般為期兩週時間,治療的方式以飲食習慣的改正(包含運動、每天攝取25克到35克纖維、固定要吃早餐、攝取足夠的水分等等)為主,也可以合併使用低劑量的滲透性瀉劑。如果效果不良的話,則建議作進一步檢查,包含腸道蠕動時間檢查、肛門電生理學檢查、排便攝影、直腸感應檢查等等。關於檢查的詳細情形與結果分析,留待下一次再來說明。
總而言之,便秘是一種十分擾人的症狀,針對此一病症的研究發現,罹患此一病症的人其生活品質遠比正常人為差,而且此一疾病也會因為年紀的增長而增加罹患的機會,而男女罹患比例約為一比三左右。針對此一病症的瞭解與正確診斷,才是達成治療效果的最佳利器。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